學會網購的老年人現在越來越多,不過“踩坑”的也不少。近日,接連有老人向本報反映,他們網購遭遇維權難、被套路。
89歲老人網購維權反被拉黑
因為老伴愛吃肉,89歲的舒奶奶最近常在網上給老伴買扣肉。“以前都是我親自下廚,現在年紀大了,做飯力不從心了。”為讓老伴解饞,舒奶奶開始學習網購,沒想到連買兩次,賣家都少發貨,還把她“拉黑”禁言。
舒奶奶告訴記者,他們老兩口學會網購也是前不久的事。兒子雖然經常來看望他們,可買扣肉這點小事不忍心總讓他來回跑。這不,兒子給老兩口買了一部平板電腦,安裝了某電商平臺APP,并教會了老奶奶如何在上邊購買現成的扣肉。學會了像年輕人一樣網上買東西,老人高興壞了。
此后不久,舒奶奶嘗試著自己在某網店下單了一組四盒裝的扣肉。收到貨后,她迫不及待拆開快遞,卻發現紙箱內只有三盒。“是不是賣家不小心少發了?因為我不懂怎么聯系客服,也沒去追要少發的肉??廴獾奈兜啦诲e,后來,我又第二次下單,結果收到的貨不僅又少發了一盒,還有一盒被壓爛了。”
老伴擔心是舒奶奶的網購操作不熟練,他特意叮囑她在備注上表明“老人購物”,心想萬一操作失誤,希望賣家能多幫忙。而且兒子告訴他們,快遞很多時候會放到樓下的蜂巢柜,需要自己下去取,但標明“老人購物”后,快遞員看到備注信息會送貨上門。
“只是沒想到標明老人購物,反而網購更難了。”舒奶奶嘆了口氣,兩次“買四發三”,讓兩位老人覺得有必要向賣家詢問清楚。但該怎么維權?老人一時犯了難。舒奶奶說,她目前只會選擇商品、點擊購買這樣的簡單操作。按照快遞箱上的地址和聯系方式,她把電話撥打過去。
“我說自己是快90歲的老人,買的扣肉少發貨了,但接電話的人一直不幫我處理,我連打了幾次后,他就再也不接了。”舒奶奶說,她聽說售后問題要聯系電商客服,但她發現不管自己發送多少信息,對方都不回復。沒辦法,老兩口找到農科院社區尋求幫助。工作人員打開老人的平板電腦,一看才知道,原來老人已被賣家“拉黑”了,發送的消息均未送達。
看到老人著急的樣子,社區工作人員安撫他們后,用自己的賬號找到賣家客服。誰料,對方要求必須用購買人的賬號才能進行聯系。工作人員表示購買人的賬號無法發送信息,客服稱可能因網絡信號不好導致信息發送失敗。
工作人員明確表示并非網絡原因,如果賣家不能積極解決問題,將針對其不積極解決老年人訂單、售后態度差向平臺客服及12315投訴。在工作人員的“步步緊逼”之下,賣家最終承認將老人賬號發送的信息攔截了,并表示會對少發貨一事進行核實。此后,經過社區工作人員與賣家多次溝通,賣家終于表示是倉庫漏發了,并給老人退了款。
退款到賬后,社區工作人員又向老人叮囑了網購容易遇到的問題。舒奶奶十分高興,拿起桌上的紙筆寫下了《感謝信》。“我年輕時給別人‘掃盲’,現在你們給我‘掃盲’,謝謝你們!”同時,舒奶奶也表達了希望能有人教她學習網購知識的想法。
舒奶奶的提議給社區工作人員們提了醒。一名工作人員說,社區不少老人想接觸網絡、學習智能設備,卻沒有人教他們。幫兩位老人解決網購維權一事后,工作人員商定將組織社工和志愿者,定期為老人開展智能設備學習活動,讓更多的老人避免“入坑”。
大字廣告成套路老人常吃虧
年近七旬的李先生,兩年前學會網購后,日常用品就常在網上購買。前不久,他在某電商平臺購買食品保鮮袋,結果發現又“吃虧了”。
“明明商品頁標注的是380只裝,收到的貨卻只有210只。誤差也太大了!”
因為此前曾在其他網店購買過保鮮袋,直到快用完的時候才發現實際數量與購買時標明的數量相差很多,這一次,李先生吸取教訓,剛收到貨就細細數了一遍,發現只有210個。李先生立即聯系了客服,對方告知,保鮮袋是按重量出售的,個數只是一個大概數量。李先生十分納悶:既然是按重量賣,為什么不直接標清楚?
記者也在電商平臺以“保鮮袋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,發現不少賣家都在醒目位置打出了“550只,夠用一年”等字樣的廣告,但點進鏈接后,保鮮袋的個數前卻加了一個“約”字。一位賣家表示,所標數量其實沒那么標準。
“賣家在顯眼的位置標上個數,購買時卻用小字寫上一個約字,真是一不小心就被套路了。”李先生說。
相比年輕人,老人對網上銷售的產品信息很難全面掌握,甄別能力也有限,更容易在網購中遇到問題,對此,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自豪提醒,老人網購前不偏信廣告宣傳,選擇正規的網購平臺,貨比三家的同時,注意保存聊天記錄,一旦發生糾紛,可作為證據;另外,也要加大對老人消費維權的知識普及和幫助。子女也應給予老人更多關心,老人網購遇到問題,可及時向子女或社區尋求幫助。